一箭九星 “天琴一号”出征探测引力波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9颗卫星,其中“天琴一号”系“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首颗技术验证卫星
一位长期研究我军战史的外军专家对我军总结了四条:一是乱不了,有一个稳定机制;二是跑不了,谁也别想把一支部队拉走;三是反不了,任何人都搞不成政变;四是变不了,军队不会变质。这背后的奥秘,正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定海神针”,使人民军队历经坎坷而不散,迭遭挫败又奋起,在血雨腥风中坚不可摧,在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
“天琴计划”在太空搭建引力波探测“天文台”
“天琴计划”2014年由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探路者。
关于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李芳也向记者分享其个人故事。其实,她也是一名山里的孩子。
新京报讯 昨日11时22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圆满成功。据了解,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等8颗卫星。
出生于红河州河口县的李芳,曾因为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面临辍学的境地。最终,哥哥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她。
为实现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天琴一号”配置了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和微牛级连续可调的冷气微推进系统,作为无拖曳控制系统的敏感器和执行机构。同时,通过高稳定温度控制、精准的质心控制,为无拖曳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这个“天文台”将通过激光干涉测距系统,精确测量卫星内部检验质量之间距离的微小变化,实现探测引力波的目的。获取的观测数据将用于开展引力波、宇宙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
这段视频发布后感动无数网友。有人表示看哭了,有人向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们表达致敬,也有网友说,“对山的那边有所期待,将变成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动力。”
“天琴计划”数据有望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
张立华解释,如果没有其他力的作用,两个在“纯引力”作用下的检验质量之间距离是不变的。而在引力波的作用下,距离就会发生变化。但这是极其微小的变化,所以对探测精度要求非常高,激光干涉测距的精度要达到皮米级。这对航天器的很多性能都带来了挑战,例如极高的热稳定性、结构稳定性以及星间指向的稳定性等。
“我期待新学期开学时能给学生们一个惊喜,我想告诉大家,‘山的那边真的有海’。”李芳说。
至于2018年相继开通的大型交通基建方面,元旦的出入境人数也均呈下跌趋势,其中高铁西九龙站的总出入境人次为36101(入境22379人次,出境13722人次),较2018年的73306人次大幅减少,跌幅高达50%;港珠澳大桥的总出入境人数为51236人次,按年跌幅达10%。
12月20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本次任务还同时搭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以及“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8颗卫星。“天琴一号”是我国“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开启了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探索计划。
根据规划,“天琴计划”将在地球轨道上部署3颗卫星,组成臂长十几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构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获取的观测数据将用于开展引力波、宇宙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
空间引力波探测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很多技术指标高于现有水平数个量级。技术试验卫星将先行验证相关技术,关键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后,再研制能探测到引力波的卫星系统。
李芳称,此行,也让她认识了更多乡村教师,感受到这群积极向上的人的力量。未来,她将更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做孩子们的筑梦人。”(完)
国家航天局为工程大总体管理单位,中山大学为用户单位,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为卫星总体负责单位,试验载荷分别由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五院等国内有关单位研制。
所谓无拖曳控制,就是依靠微推进系统在航天器上施加持续的推力,以此“抵消”航天器在轨道上受到的大气、太阳光压等力,从而为卫星内部“自由悬浮”的检验质量,提供一个近乎“纯引力”的飞行环境。
2016年初,美国LIGO地面引力波探测装置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找到了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掀起引力波探测研究的热潮。三名参与LIGO项目的科学家因为对引力波观测的贡献,荣获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通俗来讲,因为质量的存在,物体边界处会发生时空弯曲,引力波就是时空弯曲中的涟漪,对于研究宇宙的起源、发展、演变意义重大。
作为“天琴一号”用户单位,中山大学还负责了科学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在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各承制单位的支持下,完成卫星的在轨试验任务协调与管控、数据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和数据质量评定。
回眸历史,才能更加看清历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回望90年前的那个冬季,中国正陷入“军阀重开战”的乱世危局,没有人注意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古田这个小山村召开的这次会议。没有人会预见,这次会议将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以致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和进程。当年参加古田会议的开国上将赖传珠曾回忆:“会议时间虽短,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在大海面前,人显得很渺小,但内心却变得更宽广。”李芳说,她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也可以亲眼看到大海;也希望孩子们能有像海一样博大的胸怀、更为开阔的眼界和远大的目标,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据“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黎明介绍,未来天琴计划的数据,有望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共同研究。
跨年日的整体出入境数字亦不理想,当日共有736855人次出入境(入境384566人次,出境352289人次),按年下跌约33%。
马克思说过,科学理论的“每个原理都有其产生的世纪”。对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而言,当年有当年的内忧外患,今天有今天的时代课题。如今虽然已看不到强敌“围剿”的血腥屠刀,但“看不见的敌人”有时比明火执仗的对手更危险。当年面对西方和平演变攻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党对军队的领导权,特别是取消军队政治机关,结果军队没能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反倒成了国家政权的掘墓人。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一名国民党将领回忆道:“为什么当时杀这么多人?就是怕枪杆子一旦掌握在共产党手里,天下很快就不是我们的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敌人最害怕的,往往就是我们最强大的,也是最需要我们坚持和加强的。什么是我们最强大的?一位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老红军有深刻感悟:“党手里没有枪杆子,就是人家的盘中肉;枪杆子离开了党,就像树没有根,别人一推就倒了。”
在此基础上,一旦实现了通过激光干涉测距技术,精确检测两颗卫星检验质量之间微弱的距离变化,卫星就具备探测到引力波的能力。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可监测亚马孙雨林
5日下午,李芳终于有了机会去看大海。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她突然就跑了起来,激动地面对镜头,告诉孩子们:“同学们,老师来到三亚啦!看看,老师来看大海啦!老师背后就是一片大海,大家看一下。……看到了吗?这就是海,看看波澜壮阔的大海。海和天是一色的,水天相接,看到了吗?老师告诉你们,山的那边有大海,你们相信了吗?这就是大海。同学们,山的那边不只有大山,还有海。老师没有骗你们,对吧?……山的那边,真的有海。”
中国赠送埃塞俄比亚遥感卫星
无拖曳控制,是“天琴一号”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共搭载了3台光学载荷,包括中方负责研制的宽幅全色多光谱相机,巴方负责研制的多光谱相机、宽视场成像仪。
没有人会预见,这次会议将改变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以致影响未来世界的格局和进程。
古往今又来,沧海变桑田。85年后的古田,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习主席亲自决策和领导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强军兴军作出新的“政治擘画”,通过革弊鼎新、破旧立新、除旧布新,为人民军队排了毒、强了筋、壮了骨、铸了魂。这是一支军队的“洗心”“补钙”,更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真回归,我军政治工作由此站上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
李芳是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地西北边境小学的一名老师,她在此已执教了10年。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小学,与越南仅有一河之隔。也因为这样的地缘关系,学校有不少来自越南的“小留学生”。因为受邀参加“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李芳开始视频里记录的这趟看海的“奇妙的旅程”。
今年是中巴建交45周年,1988年中巴启动地球资源卫星合作项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领域合作成功先例,被双方国家领导人誉为高技术领域南南合作典范。
“天琴一号”如何人工营造“纯引力”环境?
对于视频引发的巨大关注,李芳显得有点惊讶。她称,原本是想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波澜壮阔的大海,不曾想会引发大家的关注。
“天琴一号”是我国“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首颗技术验证卫星。根据规划,“天琴计划”将在地球轨道上部署3颗卫星,组成臂长十几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构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
视频中,1月3日,李芳在临行之前与同学们告别:“这几天(我)要出一趟远门,(你们在学校)好好复习,好好考试,希望我去一趟回来,能收到你们的好消息。然后,我回来的时候,会给你们一个惊喜。”随后,她乘坐汽车、高铁、飞机,辗转蒙自、昆明等地,到达三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赠埃塞俄比亚微小卫星由我国无偿捐助,是埃塞俄比亚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主要装载多光谱宽幅相机,能够获取农林水利、防灾减灾等领域多光谱遥感数据,支撑埃塞俄比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
“在我们的家乡,有很多很多的山,风景很美,但却没有大海。上语文课时,讲到‘山那边有海’,孩子们总说,‘骗人,山的那边还是高山’,我也只能凭想象给他们讲述海的样子。”李芳说,在接到“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的邀请后,她决定去三亚时拍下大海给学生们看。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证明,军队听党指挥,既是党之幸、军队之幸,也是人民之福、民族之福。
聆听古田军号,我们信念如磐;展望未来征程,我们激情满怀。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是这么做的,将来还要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证明,军队听党指挥,既是党之幸、军队之幸,也是人民之福、民族之福。
据“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介绍,地面由于激光干涉测量臂长的限制,只能探测到高频引力波。要探测到更宽域的低频引力波,只能上太空,形成长达数万公里到数百万公里的干涉臂长。
事实上,因为李芳返回云南后,学校已经放了暑假,这段视频李芳还没来得及和所有学生分享。
图为视频中李芳乘车前往蒙自。网络截图
在当日三方联合技术验收中,专家组认为,高铁电气产品技术性能安全可靠,完全达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设计和使用要求。(完)
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谈到,香港在过去2天仍笼罩在暴力示威之中,内地访客入境人次大幅下跌属意料之内。与其他地区访客相比,内地居民较易接收香港的最新信息。他说,还有20多天就迎来农历新年,香港社会还未恢复平静,估计内地访港旅客下跌趋势会持续至农历新年。
“家里太穷了,只能供一个小孩上学。哥哥说,‘我有力气干活’,就把机会让给了我。”李芳说,去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上中专,家里把唯一的一头牛给卖了,也只够交了学费。在完全没有生活费的情况下,她坚持了几天后,向班主任提出退学申请。后来,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报告学校,并帮她争取到补助。
古田,人民军队铸魂定型的圣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在此确立,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铁血军魂在此铸就。如此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何以一把小小的军号作为贯穿全片的道具,串联起古田会议的前前后后,再现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是中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第6颗卫星,将接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获取全球高、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为中巴两国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应用拓展至全球高分辨率业务领域奠定基础,为巴西政府实现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及全国环境变化监测等提供高技术手段。
根据规划,“天琴计划”将在地球轨道上部署3颗卫星,组成臂长十几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构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工程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卫星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空间院共同研制;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发射、测控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测控由中巴双方轮流负责;中方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负责,巴方地面应用系统由巴西空间院负责。
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指出,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取消倒数及烟花汇演,2019年香港跨年夜的节日气氛不如以往浓厚。他称,2019年下半年香港酒店整体预订率普遍只有6成多,跨年夜的酒店入住率亦不理想,预料在5成左右。
张立华说,空间引力波探测是世界性的难题,对航天器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高校提出科学目标、任务需求,承担部分科学载荷的研制,航天工业部门完成卫星研制,两者结合。
跨年日及元旦日的入境人次大幅下跌也影响香港酒店的入住情况。虽然2019年跨年夜酒店房价较2018年有4至5成跌幅,但是入住率仅约4至5成。
此次去三亚获颁“马云乡村教师奖”,也让李芳收获良多。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从某种意义上讲,军号是我军听党指挥、纪律严明、绝对忠诚的体现,也是古田会议思想内核的象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同时,从一个红军小号手的特殊视角来构建故事,又以其孙子的叙事旁白为线索,既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血脉传承,又吹响了新时代铸牢军魂的号角。
图为视频中李芳带学生们“看海”。网络截图
该项目正线全长约24公里,车站34座,穿越以色列5个城市。项目分为地面段、地下段、车辆段三大部分,供电制式采用双承单导柔性接触网悬挂系统和刚性汇流排悬挂系统,该项目两种供电制式产品均由高铁电气提供。
今年是古田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古田军号》摄制上映。
砥砺前行,才能更加看清这样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塑造了人民军队独有的政治品格,为红军洗了尘、脱了胎、换了骨、定了型,第一次让一支军队同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此紧密地血脉相连、命运相依。走出古田的人民军队,拥有了焕然一新的政治品格和前所未有的理想信仰,如倚天长剑耀世而出,如滚滚铁流奔涌向前,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由此燃成燎原之势。
“初中时我是班里唯一的女士,老师们特别照顾我。后来上中专、大专、本科,在老师和众多华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完成学业。”李芳称,2006年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只因为“想把这种关心传给下一代”。
在地面装置探测引力波的同时,天琴计划将在太空中伸出触角,探寻引力波的信号。
在“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项目中,我国首次采用国家、地方、高校、企业共同联合研发的模式。